一、防治规划设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美国白蛾防治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各地根据年度实施计划,结合本地美国白蛾发生情况、发生区地理位置、林分用途、发生规律等因素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进行施工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体现实行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的原则。设计要包括不同类型区的地点、防治范围和面积,根据以上情况制定治理对策。把治理面积、技术措施和工程量落实到小班或林权所有者,并绘制施工作业图、表和说明书。
二、虫情监测
虫情监测部分参照《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美国白蛾监测办法》(试行)(国家林业局林造防〔2000〕60号文件)执行。
三、发生区划分及治理对策
(一)发生区划分
根据美国白蛾危害程度、发生面积、林分用途、工程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将治理区划分为除治区、监控区、保护区三个类型区,实施分区治理。
除治区:本区为工程区内重要防治区域,特点是发生集中连片,局部地区疫点密集,虽经连年防治仍不断发生。
监控区:本区虽尚未发现疫情,但与发生区相连或相近。
保护区:本区是监控区中的重点保护区域。
(二)不同发生区的治理对策
美国白蛾防治要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以预测预报为先导,全面加强联防联治,采用仿生药剂、生物防治、植物性杀虫剂为主,以人工、物理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采取飞机和地面相结合的方法,全面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要在科学用药的同时,提高生物防治措施的比例,达到有虫不成灾,实现大范围、长期有效的控制效果。
除治区:在虫情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首先使用Bt、阿维菌素、病毒制剂等生物制剂及灭幼脲类仿生制剂为重点的除治措施,尤其要做好第一代美国白蛾的除治工作,要由外向内全面封锁压缩,强化外缘的防治力度,逐步拔除孤立的、发生较轻和重要敏感地区的疫点,治理一片,巩固一片。重灾区要通过生物防治压低虫口密度,减少有虫株率,并释放周氏啮小蜂增加天敌数量,形成林间自然种群,达到长期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
监控区:加强监测手段,提高虫情调查、预报的准确性。要充分发挥监测点的作用。在监测区、发生区的边缘和重点部位,要加大性诱剂和诱虫灯的使用数量。继续实行专群结合的办法,定人、定点、定期进行监测和普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科学除治害虫提供可靠依据。
保护区:在全面实施监控和检疫的基础上,结合营造多树种混交林,增加营造银杏、常绿针叶树等美国白蛾抗性树种。
四、防治措施
(一)人工物理防治
剪除网幕 在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每隔2?3天仔细查找一遍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发现网幕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剪网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剪下的网幕必须立即集中烧毁或深埋,散落在地上的幼虫应立即杀死。
围草诱蛹 适用于防治困难的高大树木。在老熟幼虫化蛹前,在树干离地面1?1.5m左右处,用谷草、稻草把或草帘上松下紧围绑起来,诱集幼虫化蛹。化蛹期间每隔7?9天换一次草把,解下的草把要集中烧毁或深埋。
灯光诱杀 利用诱虫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诱虫灯应设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在距设灯中心点50-100 m的范围内进行喷药毒杀灯诱成虫。
(二)生物防治
苏云金杆菌 对4龄前幼虫喷施Bt,使用浓度为1亿孢子/ml。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适用于2-3龄美国白蛾幼虫,使用制剂浓度为1.5×107PIB/ml-3.0×107 PIB/ml。
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 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按1头白蛾幼虫释放3-5头周氏啮小蜂的比例,选择无风或微风上午10时至下午5时以前进行放蜂。放蜂的方法:可采用二次放蜂,间隔5天左右。也可以一次放蜂,用发育期不同的蜂茧混合搭配。将茧悬挂在离地面2 m处的枝干上。
(三)仿生制剂防治 对4龄前幼虫使用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5000倍液、24%米满胶悬剂8000倍液、卡死克乳油8000-10000倍液、20%杀铃脲悬浮剂80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
(四)植物杀虫剂防治 适用低龄幼虫,使用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五)性信息素引诱 利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在轻度发生区成虫期诱杀雄性成虫。春季世代诱捕器设置高度以树冠下层枝条(2.0-2.5 m)处为宜,在夏季世代以树冠中上层(5-6m)处设置最好。每100 m设一个诱捕器,诱集半径为50 m。在使用期间诱捕器内放置的敌敌畏棉球每3-5天换一次,以保证薰杀效果。诱芯可以使用二代,第一代用后,将诱芯用胶片封好,低温保存,第二代可以继续使用。
对以上喷洒使用的药剂,要求必须均匀周到,不能漏喷,不留死角。
五、检疫技术
检疫技术部分依照《美国白蛾检疫技术操作办法》(国家林业局林造发〔2000〕615号文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