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的重大举措。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涉及建设、分配、管理等各环节和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全过程,是一项涉及面广、公益性强、社会影响大的系统工程。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是每名工程建设者、管理者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保障性安居工程从房屋类型上是普通的民用建筑,但从投资主体和使用主体上有其建设特点、技术特点和管理特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国家行动,是直接的民生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一旦质量出了问题,不论责任人走到哪里,都要追究其责任。因此,抓好保障性房质量管理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做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温家宝总理2011年5月1日视察北京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地时强调指出:“所有建筑都要重视质量,保障性住房更要重视,要确保每根钢筋的使用、每块混凝土的浇注、每个门窗的安装都要达到安全要求,这是百年大计。”我们都是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的管理者,项目质量管理责任都直接落在大家肩上,所以要清醒地认识到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特殊性。保障性安居工程并不是技术上高精尖项目,但却是社会关注度高,对企业影响力大,特殊时期、特殊时段的项目。抓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不是技术问题,是管理问题,做得好是“荣誉柱”,出了问题是“耻辱碑”。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中一定要切实落实施工企业自控责任,严把材料进场检验关、工艺过程控制关和工序质量验收关。
(二)切实加强施工组织管理
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管理和技术特点,决定了其对传统工艺操作、劳务队伍的组织、管理人员的配备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合理配备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工艺操作水平高的劳务队伍是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的关键。由于近些年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及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推广应用,很多从业年轻大学毕业生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设计使用的基本做法、工艺不了解、不熟悉,很难做得精致。所以,施工企业应选派参加过同类型住宅工程的优秀人员组成保障房建设的管理班子,劳务队伍应从规模大、实力强、水平高、风气正、信誉好的且与企业长期合作的优秀队伍中筛选。此外,根据项目施工节点,可组织劳务单位对不同班组每月进行检查、讲评、考核打分,对考核者实行末位淘汰制。同时应以项目为单位,加强同类型(工艺)工程观摩学习和技术培训,提高劳务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三)严格控制施工过程
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息息相关。鉴于保障安居工程造价低、工期紧、质量要求高的特点。作为施工总承包企业,要加强过程控制。一是把握材料源头:如加强材料进场环节的质量控制:所有保障房项目所用材料都由公司或分公司统一从合格分供方采购,进场材料必须严格检验。每一批次的材料使用前都做好相应的检验试验,确保进场材料质量合格。二是粗粮细作,样板引路。针对工程特点,制定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坚持方案先行、粗活细做,积极推行样板引路制度:如隔墙严格采用分段砌筑方式、外墙螺杆洞及卫生间阳台等管洞修补,采用二次防水注浆,并在修补位置处的外墙面增加防水材料封口处理,并对卫生间全数进行24小时渗水试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等。所有工序坚持先做样板,再由样板间推动到样板层,甚至样板栋,保证质量均衡、可控。三是遵照标准,严格验收。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三检”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或标准要求。对分户验收配备足够的检查和维修人员,对每间房逐一进行检查,并制定专门表式进行填写,留存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及时摘录,落实专人进行整改,确保不留质量隐患。
(四)建立实施质量管理统计分析制度
质量统计分析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应用信息化的手段,对保障性安居工程施工、检查、验收和投诉等信息进行分类收集。对项目部,通过质量通病易发工序、班组施工工艺的信息采集,找出控制质量通病的关键点,从技术上减少质量通病的发生,减少返工,降低项目成本;对区域公司,按不同的建设方式、房屋类型收集整理监管政策、投诉情况,减少返工、整改带来的不必要费用,加大质量保证能力、措施的投入。通过对日常检查信息、质量投诉信息等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工程质量发展态势,指导质量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为决策提供依据。每半年统计、分析有关质量信息,研究和编制公司质量形势分析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工程质量基本情况、质量水平评价、质量管理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质量事故和处理情况、质量管理措施和建议等方面。通过建立工程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加强对质量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及时形成阶段性的质量情况分析报告,有的放矢地制定整改和防范措施,并通过会议或内部刊物予以发布,真正起到对各类型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进行预控及对质量事故的超前防范和对本单位质量管理状况的全面掌控作用。